2025年10月10-12日,“构建现代化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体系”研讨会暨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在无锡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主办,江南大学图书馆承办,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万方数据有限公司、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共同协办。江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影陆,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郭新宇,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罗钧,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姜晓云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省内80余所高校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郭新宇充分肯定了“十四五”期间全省高校图书馆在资源结构优化与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面向“十五五”,她提出要从三方面着力构建现代化文献资源建设体系:强化顶层设计,推动资源建设向系统规划跃升;深化技术融合,加快服务向智慧化转型;坚持协同共治,拓展资源生态向多元共生演进。
姜晓云系统回顾了“十四五”期间文献专委会工作成效。五年来,围绕资源建设高质量发展、AI应用、教育数字化等主题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他强调,面对“十五五”新阶段,全省高校图书馆应主动拥抱数智化浪潮,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持续提升文献资源保障能力,共同构建现代化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在本次会议中,6位专家围绕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转型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涉及技术赋能智慧服务、开放科学生态构建、资源建设精准转型、开放获取支出分析与生态反思和资源服务协同学科发展多个方面。
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国家智能评价与治理实验基地副主任王乐作了题为《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热点/重点观察》的报告。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邵波教授在《Deep Library视域下的高校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报告中指出,图书馆应充分利用AIGC、大模型等AI技术,推动从资源提供向知识赋能的转型,构建以知识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实现服务智能化、资源融合化与馆员能力进化。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黄亚梅在《数智革新,精业笃行:变革时代知识服务的坚守与重构》报告中,重点展示了在开放获取领域的创新探索,推动从资源引进的桥梁向开放科学生态的筑台者战略转型,致力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交流新生态。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爱国在《巩固知识中心核心地位, 构建优质资源保障体系:东南大学图书馆实践和思考》报告中,系统分析了经费放缓、开放获取发展与AIGC影响等背景挑战,重点介绍了纸本资源“降数量、求质量”、数字资源“稳总量、重评价”、发展特藏、开放资源和资源共享等工作实践,并规划通过“冰山模型”与数据驱动采购推动资源建设向精准、即时与可持续方向转型。江南大学陈敬华馆长在《开放获取生态重构与图书馆角色转型:基于江苏“双一流”高校APC支出的分析与思考》报告中,基于江苏省“双一流”高校APC支出数据分析,揭示了OA发文量增长迅速、APC费用高昂且集中于少数出版商的现状。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徐洁在《资源赋能服务,服务助力学科建设:江苏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十四五”总结及“十五五”展望》报告中,系统总结了江苏高校“十四五”期间资源建设成效,提出在面对经费压力与开放获取挑战下,“十五五”期间应着力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开放获取、深化协同采购、强化数据服务,以支撑学科高质量发展。
会议还进行了“十四五”文献资源建设创新实践案例评选结果宣布和颁发证书。来自省内20余所高校的36个案例入选,涉及文献资源建设与管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文献资源采购与评价、技术赋能文献资源建设等内容,充分展现了江苏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创新活力。来自常州工学院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胡丽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技术部主任汪荣、南京大学图书馆数据管理与支持中心主任孟勇等专家分别作了案例成果汇报。
与会代表认为,本次会议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关键节点召开,不仅总结了既往经验,更凝聚了行业共识,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新发展阶段锚定了方向,描绘了清晰蓝图,具有重要的行业引领意义。
